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带动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配置渗透率提升,预计两者2025行业规模合计近2000亿元:消费者近年对汽车智能化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处于快速提升状态。目前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53.3%,根据IHS的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新车渗透率预计可以超过75%,测算2025年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可达1093.5亿元,2021-2025年CAGR达24.3%。前装L1-L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有望从2021年的30.8%提升至2025年的80%,行业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302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862亿元,2021-2025年CAGR可达30%。今天带来智能驾驶自主龙头,公司所在的细分行业都处于高速发展中。让我们来看看该公司的投资逻辑。
行业端:智能座舱发展大屏化、多屏化、集成化,全球市场规模超千亿
智能座舱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屏类产品的大屏化、多屏化、联屏化,以及核心增量座舱域控制器的集成化。智能座舱渗透率角度,车载CD/DVD市场萎缩明显,中控屏的渗透率相对较高,受益于智能化的大趋势,以液晶仪表、HUD抬头数字显示为代表的智能座舱新品渗透率提升明显。我们从汽车之家、太平洋汽车网爬取2010-2021年国内上市车型的智能座舱配置数据,并使用“当年搭载该配置的车型数/上市车型总数”来计算渗透率。车载CD/DVD被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控屏)替代,市场持续萎缩,渗透率由2010年的82.7%大幅下滑至2021年的2.7%。中控彩色液晶屏承载了打造座舱科技感的重要属性,渗透率由2010年的20.7%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81%。智能化大趋势下,以全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数字显示为代表的增量产品近年来渗透率有明显提升,其中液晶仪表的渗透率由2013年的1.3%增至2021年的36.1%,HUD的渗透率由2011年的0.2%增至2021年的8.1%。
分新能源类型看,电动车和燃油车均加码智能座舱配置布局,渗透率表现不相上下。经过统计后可以发现,无论是电动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在主流的座舱产品配置渗透率差异不大,单品渗透率差距4%以内,渗透率差异最大的为全液晶仪表,2020年电动车(23.7%)的渗透率超过燃油车(19.4%)4.3pct。此外,以中控屏、后排液晶屏为代表的的产品,燃油车的渗透率超过电动车2pct左右。也就是说,在主打产品表现力与差异化竞争力的时代,燃油车的智能座舱布局力度不输电动车,智能座舱安全标准要求较ADAS要求更低,因而无论传统车还是电动车均有条件能快速落地相关产品。
测算以上三个大单品的市场规模
1、中控屏:单车价值量在1500元左右,2021年渗透率为81%,预计2025年渗透率为92%,对应的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988亿元增至2025年的1179亿元,CAGR为5%。
2、液晶仪表:单车价值量在1000元左右,2021年渗透率36%,伴随着多功能性的应用,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55%,对应的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293亿元增至2025年的470亿元,CAGR为13%。
3、座舱域控制器:单车价值量在2000-3000元之间,渗透率目前约3%、2025年有望达到20%,对应的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60亿元增至2025年的427亿元,CAGR为63%。总体来看,中控屏+液晶仪表+座舱域控制器三类座舱大单品的单车价值量合计在5000-6000元之间,中期维度(2025年)全球市场存在超2000亿的市场空间。
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供应商以传统Tier1和外资电子企业为主,自主供应商有望加速成长:传统智能座舱Tier1包括大陆集团、电装、博世、伟世通等,哈曼、阿尔派、歌乐等电子企业凭借出色的技术及配套合资客户占据了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智能驾驶行业,日前海外巨头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2020年我国前视ADAS系统供应商海外零部件巨头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由于当前ADAS标准配置主要集中在合资车企车型上。未来随着自主车企配置率的提升,自主品牌供应商有望加速成长。
今天带来智能驾驶自主龙头,让我们来看看该公司的投资亮点:
1、该公司为智能驾驶自主龙头,为集运动与交互于一体的汽车智能化龙头企业。
2、机构持续看好公司在智能化核心布局(交互+驾驶),第二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已规模化量产。
3、该机构具备全球汽车电子龙头潜质,后续丰富订单量产,有望持续超越行业。
(来源:国信证券、天风证券)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注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