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中,把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产品统称为工业气体产品。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
工业气体被分为大宗气体与特种气体,特种气体又可以被分为电子特种气体以及医疗气体、激光气体、食品气体等非电子特种气体。其中,电子特种气体在电子产品制程中广泛应用于刻蚀、清洗、气相沉积、掺杂等工艺,被称为集成电路、液晶面板、LED 及光伏等半导体材料的“粮食”和“源”。
工业气体应用领域广泛,可分为大宗气体与特种气体
工业气体应用领域广泛,被喻为“工业的血液”。工业中,把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产品统称为工业气体产品。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气体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既包含战略新兴和国计民生行业,如集成电路、液晶面板、LED、光纤通信、光伏、医疗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食品等领域,也涉及如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
从产业链来看,工业气体分为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其中,上游环节主要为原材料(空气、工业废气、基础化学原料)与设备(气体分离及纯化设备、压力容器设备等)、中游环节为工业气体的制备(包括大宗气体与特种气体)、下游环节为众多终端应用领域。
集成电路+显示面板需求增加,电子特气稳定增长
电子气体包括大宗电子气体和电子特种气体,是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半导体照明、光伏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是集成电路制造的第二大制造材料,仅次于硅片,占晶圆制造成本的13%。电子特种气体主要应用于光刻、刻蚀、成膜、清洗、掺杂、沉积等工艺环节,主要分为三氟化氮等清洗气体、六氟化钨等金属气相沉积气体等。
电子特气占电子气体比重高,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据数据显示,2017-2021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从 36.91 亿美元提升至 45.38 亿美元,CAGR 为 5.30%,电子特气占全球气体比重从 2017 年的 71.30%提升至2021 年的 72.60%,预计 2025 年电子特气全球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容至 60.23 亿美元,2021-2025 年 CAGR 为 7.33%,预计特气占电子气体比重进一步提升至 74.69%。中国市场方面,未来下游需求增长带动半导体行业投资加速,电子气体需求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据 SEMI 数据,2021-2025 年预计中国电子气体市场规模将从 195.8 亿元提升至 316.6 亿元,CAGR 达到 12.778%。中国电子气体市场规模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球电子特气增长率,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
电子特气生产涉及资质壁垒,监管政策严格
由于气体具有易燃易爆、易致窒息等特点,国内政府将工业气体作为危险化学品纳入监管,因此工业气体的生产、充装、储存、运输、经营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规定。近年来国家环保部、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工信部等多个国家部门对危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危化品的道路运输监管日益趋严,要求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包括《环境保护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等法律条例,已在全国范围内督促多家危化企业整改、搬迁或关停。此外,行业内企业在新的区域开展工业气体业务需要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政府部门申请相应的许可证书,从而形成较高的资质壁垒。
电子特气呈海外寡头垄断格局,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全球电子特气呈现海外寡头垄断格局,2020 年国产化率不足 15%。根据观研天下数据,2021 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份额中,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液化空气与太阳日酸占比分别达到 25%、25%、23%、18%,合计占比超过 90%。国内方面,由于国内电子特气产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上与国外企业具有一定差距,当前仍以进口为主,截至 2020 年国产化率不足 15%。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根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数据,现阶段集成电路所用的电子特气中,我国仅能生产约 20%的品种,其余品种均依赖进口。
今天带来这么一只电子特气龙头,让我们来看看该公司的投资逻辑:
1、公司是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电子特种气体和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供应商,属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2、公司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增强自身技术储备实力。
3、2019-2022 年归母净利从 1.96 亿元提升至 3.83 亿元,CAGR 为 25.02%,呈逐渐上升状态。
(来源:开源证券、东亚前海证券)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注册体验!